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公司新闻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时间:
2025-11-15
浏览次数:

11月15日,2025生命组学前沿技术及转化大会继续迎来精彩议程。议程围绕生命组学技术交叉与应用、组学计量标准化与技术转化实践两大论坛展开,多位顶尖学者和产业领袖带来重磅报告,集中呈现我国生命组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上午场设生命组学技术交叉与应用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报告由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研究员何文辉主持。多位专家与企业代表聚焦基因组学基础工具创新到临床前研究应用的完整链条,探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技术驱动正重塑研究逻辑,在高端仪器、新型药物与前沿检测等多个方向推动系统性创新。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生命科学体系性演进与研究范式的变迁——从“假说驱动”、“发现驱动”到“创新驱动”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终身荣誉研究员于军

于军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了生命科学研究从“假说驱动”到“发现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逻辑演化,他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推动未来科学发展的关键力量。


彩科生物全光谱流式细胞仪重磅发布:以5激光76荧光通道,树立国产高端流式新标杆

彩科生物创始人/董事长程鹏

彩科生物正式发布了国产高端全光谱流式细胞仪。该设备配备5激光76荧光通道,突破了进口设备在高端流式领域的技术垄断。程鹏表示,这一技术突破将极大推动单细胞分析的发展,为免疫学研究提供更为强大的工具。


针对传染病的中和性纳米抗体开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金腾川

金腾川教授展示了针对传染病的中和性纳米抗体开发研究,提出了基于创新技术平台筛选高效中和活性纳米抗体的研究方法,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全人源纳米抗体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应天雷

应天雷教授介绍了全人源纳米抗体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研究突破了传统抗体药物的局限性,开发出具有更高靶向性和稳定性的新型药物偶联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下半场论坛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莲华主持。专家们重点探讨了新兴技术如何在基础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开辟新路径,特别是基于蛋白质工程、发育生物学和药物筛选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B细胞介导的蛋白体内进化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研究员何文辉

何文辉研究员阐明了B细胞介导的蛋白体内进化的核心机制,该技术利用B细胞的天然突变机制,在体内实现蛋白质功能的定向进化,为抗体药物开发和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全新途径。


构建数字胚胎解析器官原基决定区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首席教授林承棋

林承棋教授分享了数字胚胎构建及其在器官原基决定区解析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通过高精度三维重建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系统解析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器官原基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HiMAP-seq新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副教授向磊

向磊教授介绍了HiMAP-seq新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中的成功应用。HiMAP-seq技术能够高效筛选药物靶点,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在药物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下午场围绕生命组学技术交叉与应用、组学计量标准化与技术转化实践两大论坛展开,分上、下两半场。上半场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石乐明主持专家们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组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趋势,以及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解析疾病机制中的重要价值。与会专家通过多个研究案例表明,计算方法的革新与实验技术的突破相辅相成,正在推动精准医疗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组学数据的动力学表征与AI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席教授陈洛南

陈洛南教授深入介绍了组学数据的动力学表征与AI赋能策略。重点阐释其团队原创“临界理论”,该理论旨在通过AI驱动的动力学模型,从海量组学数据中识别疾病发生前的“临界状态”。他指出,实现从“判断临界”到“控制临界”的跨越,将为疾病的早期预警与主动干预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单细胞测序揭示免疫衰老抑制免疫治疗响应

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范小英

范小英研究员剖析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免疫衰老抑制免疫治疗响应方面的应用,免疫衰老特征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为改善老年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高灵敏空间表观组测序解析基因表达时空调控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杨朝勇

杨朝勇教授详细解读了高灵敏空间表观组测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该技术能够精确解析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调控网络,在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机制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推动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入空间维度。


临床问题驱动的早发肿瘤异质性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杜牧龙

杜牧龙教授从临床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多组学技术在早发肿瘤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早发肿瘤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规律,为早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克隆性造血及单细胞组学技术应用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蔡志刚

蔡志刚教授围绕克隆性造血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展开探讨,重点介绍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单细胞组学技术通过高分辨率解析克隆性造血的分子特征及其与肿瘤发展的关联,为血液肿瘤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方向。


组学计量标准化与技术转化实践论坛由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蔡志刚主持。专家们聚焦组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挑战,深入组学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技术转化路径等核心议题,共同探讨提升数据可靠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策略与方法。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指出,建立可靠的质量标准和高效的转化机制已成为推动组学技术从研究工具向临床诊断产品转化的迫切需求,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


学术前沿与产业力量共振 新葡的京2025组学大会南京圆满收官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与成果展示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副总经理卢清瑶

卢清瑶分享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总结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转化经验,并通过成功案例展示了高效转化模式的具体应用,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行路径。


多组学定量数据的不可重复性:根源与对策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石乐明

石乐明教授深入分析多组学定量数据不可重复性的根源,从技术标准化、质量控制等多个维度探讨了解决方案,为提升组学研究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提供了重要思路。


生物计量助力转录组测序绝对定量的范式变革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莲华

董莲华研究员阐明了生物计量学在推动转录组测序从相对定量向绝对定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她强调,可靠的定量标准体系可为组学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结果可重复性提供重要保障,引领转录组测序技术迈向标准化新阶段。


NGS性能地图与失落疆域:“木桶效应”的破局之道

新葡的京生物产品总监冯宝省

冯宝省从产业视角解析了NGS技术面临的性能瓶颈,提出打破“木桶效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NGS测序技术的性能优化和标准化应用提供了专业见解。


2025生命组学前沿技术及转化大会通过深入的技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充分展示了生命组学领域从前沿技术开发到标准化建设、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双轮驱动,将是推动组学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关推荐
暂无数据